最近兩天,作為典型周期股的有色金屬板塊中銅,鐵,鋁等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暴跌,同時,動力煤板塊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從主要個股來看,南山鋁業,江西銅業,中國神華等均跌幅巨大,本周跌幅均超5%以上,那么,這樣的跌幅是否意味著有色金屬漲價行情結束了,后期是否還有投資機會么?
首先,我們來看下,銅,鐵,鋁,煤等周期股下跌的原因是什么?
最近的相關個股的下跌,最為直接的原因就是監管層的控制。我們都知道,由于從2020年以來,銅,鐵,鋁,煤炭,石油,玻璃,化工產品等漲幅巨大,很多原材料的價格漲幅都超過了50%,這對于實體制造業產生了極大的壓力,甚至部分制造業企業,明明市場有需求,有訂單,但是就是不敢生產,甚至停產,為何產生這樣的狀況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賺錢,甚至是賠錢,這里舉個例子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比如,一家實體制造業企業生產一種商品的成本為100元(成本構成為:原材料70元,人工20元,稅費10元),銷售價格為130元,大概每銷售一件商品的利潤為30元。但是,由于生產商品的主要原材料上漲了50%,那么,成本就變成了135元,這時,銷售一件商品的利潤就變成了虧損5元,這樣就會生產的越多,虧損的越多,這就是很多實體老板所說的,干得越多,就賠得越多。
所以,為了能夠讓這些制造業企業能夠敢于生產,國家對近幾個月漲幅巨大的銅,鐵,鋁,煤炭等大宗期貨市場進行了打擊,從而抑制價格的繼續暴漲。
其次,銅,鐵,鋁,煤等周期股未來還會上漲么,是否還有投資機會?我個人認為,至少中短期之內依然有向上上漲的動力,依然具有階段性投資機會。
第一,影響商品價格的主要邏輯是市場的供求關系,只要供大于求,那就會上漲,政策調控大家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只能造成短期的影響,并不會影響中期趨勢。
現在中國經濟的現實情況是,大宗商品產量有限和需求持續增長的矛盾,經濟復蘇,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的發展,環保政策逐漸趨于嚴格,都將會對銅,鐵,鋁,煤這些大宗商品產生強烈的需求,同時,加之美國萬億規模的基建計劃,至少中短期內,緊張的供需矛盾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扭轉。
第二,全球貨幣超發,尤其美元超發,也必然導致大宗商品上漲。全球的大宗商品定價權并不掌握在中國手里,而是掌握在以華爾街為首的美國人手里,美國通過超發美元來形成一種美元的潮汐現象,加之美元是世界通用貨幣,可以直接購買任何商品,這樣一來,自然而然就會造成美元涌入到大宗商品當中去,從而推高銅,鐵,鋁,煤炭等大宗商品的價格。
第三,疫情造成的產能增加不足和中國,澳大利亞之間的貿易戰,短期之內,也對大宗商品的價格形成一定的支撐作用。想要降低價格,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市場的供給,但是,由于疫情影響,世界貿易流通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同時,由于中國制裁澳大利亞這種主要的礦產出口國,也對鐵礦石這種大宗商品產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最后,有色金屬板塊的投資應該注意哪些風險,什么信號出現時應該果斷離場?
我個人認為,這里需要注意的點主要有兩個,美國國內的通脹預期和中國的企業生產價格指數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剪刀差現象。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國,如果美國國內通脹持續上升,那必然會導致美聯儲加息預期增強,現在美國的通脹率已經來到了4%左右,已經到達了歷史高位,如果后續的月份要是再創新高,那么,即便是美國也是無法承受這樣的高通脹率的,必然要通過加息回收美元流動的方式來抑制通貨膨脹率繼續攀升。所以,要持續關注這個指標的變動情況。
另外,從中國來講,需要關注現在中國的生產價格指數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剪刀差現象是否持續擴大,如果持續擴大,國家必然會進一步打壓期貨市場,進而打擊大宗商品價格,如果后續的月份剪刀差現象減少,則來自監管層的打壓預期可能會降低。
這里需要提醒的是,大宗商品的炒作從去年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幾個月的時間了,目前已經進入到了中后期,未來兩個月雖然還有投資機會,但是風險已經開始慢慢大于機會,所以,對于銅,鐵,鋁,煤炭等大宗商品的投資,要避免長線思維,只要獲利,就要及時落袋為安。